看入人里:知觉¶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参考:沟通的艺术
知觉¶
我们每个人都经验着一个不同的现实,而我们对他人观点的误解可能造成彼此实际上和关系上的双重问题。
不过,知觉差异在干扰关系的同时也能增进人际关系。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可以得到不同的领悟,这通常比个人经验的理解更有价值。
知觉的历程¶
选择¶
- 刺激的强度: 常常会左右注意力,比如更响,更大的,更大的事物总是更醒目.
- 重复的刺激: 也会引起注意力.[水滴石穿],频繁的对比或转变【也就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 动机: 决定了从环境中挑选什么信息.
迟到
?-》注意表[时间],饥饿
?-》注意餐馆,市场。同样的会忽略一些东西。
参考知觉错觉
组织¶
从环境中选择相关信息后,用有意义
的方式组织这些信息.
- 知觉基模: 每个人都一套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对于沟通者的印象.
外貌
?-》男或女、美或丑、胖或瘦等;社会角色
?-》学生、律师、妻子等;互动风格
?-》友善的、乐于助人的、冷漠的、尖酸的等;心理特质
?-》好奇的、紧张兮兮的、不可靠的等;群体
?-》政府官员、移民、基督徒等;- 知觉基模塑造了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
- 刻板印象: 当我们选择好一种分类的组织基模后,便会使用那套基模来对符合分类的人做出归纳和预测。当归纳失真便会沦为刻板印象,即过度地使用分类系统进行归纳. 河南人更不守诚信?蒙古人更爱斗?符合刻板印象的三个
特征
:- 通畅以容易辨认的特征将人分类: 某人看上去八十岁了,就将其归纳为“长者”
- 将一组特征加诸某一类的绝大多数,甚至是全体成员: 和一些有限的长者接触经历,便会下结论说所有的老人都有听力障碍且都神智不清。
- 将这组特征应用于该分类群体的任何一个成员。
消除因过度的刻板印象造成的沟通障碍,便是去除对他人的分类.
- 断句: 描述原因与结果在一系列交流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例如:
一对夫妻的吵架过程,丈夫指责妻子喜欢不停的盘问,而妻子则抱怨丈夫回避她的问题。丈夫开始指责妻子:“我不想回答是因为你问个不停”。。。盘问-回避的争论- 断句1: 盘问--》回避--》继续盘问--》继续回避
- 断句2: 回避--》盘问--》继续回避--》继续盘问
练习1:
一对父女正变得越来越生疏。女儿疏远父亲是因为她把父亲的冷静解释为拒绝;而父亲也把女儿的冷淡视为漠不关心,造成了进一步的疏远。- 父亲:断句1 : 冷静--》冷漠--》继续冷静--》继续冷漠
- 女儿:断句2 : 拒绝--》漠不关心--》继续拒绝--》继续漠不关心
练习2:
两个朋友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张。其中一个试图通过笑话来缓解紧张的气氛,然而另一个却因为笑话变的更紧张了。。。- 断句1: 笑话--》紧张--》继续消化--》继续紧张
练习3:
恋爱的男女正在分手的边缘,一方频繁地向另一方要求更多的关爱;另一方却因此更佳排斥身体上的接触...- 断句1:要求更多--》更多排斥--》继续要求更多--》继续更多排斥
争执哪一种断句是正确的只会让两个人的争端更为严重。承认双方存在争议,进而思索“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才是有益的方法。
诠释¶
选择
和组织
自己的知觉之后,我们还以某种方式
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
- 交情深浅: 同样迟到,一个朋友,一个非朋友
- 个人经验: 曾经被蛇咬,再次遇到蛇。。。
- 对行为的假设: "人类的普遍行为就是得过且过"...
- 态度: 我们持有的态度也会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的行为,如,男男说“我爱你”,恐同症会理解诠释为同性恋的暗示,而非恐同症会理解诠释为情感上的流露而不是性爱的表示。
- 期望: 期待塑造了你对外界刺激的诠释.
- 信息: 如果得知朋友最近被其男(女)友抛弃,那么对他的冷漠态度与行为的诠释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全不同.
- 自我概念: 你是信心低落还是胸有成竹,看到的世界也会完全不同。
- 关系的满意度: 同一个行为在双方关系愉快或者不满的时候,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三个阶段的次序:
选择、组织、诠释的这三个知觉阶段并不一定会依序发生。在过去的 诠释 会 影响 未来 对信息的选择以及对事件的组织,在所有的沟通中,知觉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很难指出它的起点和终点.
协商¶
选择、组织和诠释 这三个元素,都发生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是 知觉 并不是 孤立的 活动, 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人 或 一群人之间: 他们影响着彼此的知觉,并且试图在感知上达成一种共识.
-- 知觉的 协商
用来描述个人世界的故事称为 叙事
(narratives)。沟通者之间交换叙事有助于彼此的换位思考,并以此增强关系的满意度.
让婚姻保持长久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是在于告诉自己和别人你拥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并且表现得像你说的那样(Judy Pearson 总结)
在婚姻中
: 用最宽容的态度去诠释对方的行为,即使事情不如意,仍相信对方的行动是善意的。也愿意原谅,甚至遗忘对方的越界行为。 这是保持婚姻长久的最佳实践.
影响知觉的因素¶
就是 影响 我们 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信息 的因素。
获取信息¶
我们只能理解我们知道的信息.
当不同的角色发生重叠时,我们通常就能获得关于他人的信息了.
比如 在 超市 看见 小时候的 老师。会不会觉得 老师 竟然 生活在 校园外?
一个人在“办公室”和“派对” 上的角色 往往相当不一样,那么 在 办公室 举行一场 派对 呢 ?
社交媒介提供的信息,可能改变一个人原先的知觉, 这也是鼓励 求职者及时清理网上资料,小心管理网络印象的原因。
生理因素¶
身体的素质也会影响知觉。 其中有:
- 感官:
- 视觉: 色盲看红绿灯...
- 听觉: 听音乐的声音一个人觉得大,另一个人觉得小...
- 触觉: 同样的温度,一个人觉的冷,另一个人觉得不冷...
- 嗅觉: 同样的菜,一个人觉的咸,另一个人觉得刚好...
- 心理挑战: 一些知觉差异起因于神经系统,
- 患有注意力缺陷或者多动症的人很容易分心,也很难延迟满足.
- 患有躁郁症(指人的情绪在狂躁和抑郁之间交替出现)的人,会经历极端的情绪起伏,因为他们对朋友甚至家人的感知会出现惊人的转变.
- 年龄: 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的世界也不同.
- 健康与疲劳: 患感冒、流感? 人会因为疲劳而举止反常...
- 饥饿: 饿醒后,我们的脾气通常会很暴躁?没有充足食物来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辍学的概率是一般孩子的3倍.
- 生理循环: [体温,性欲,机警度,抗压度,心情等] 例如肾上腺激素会影响我们感知对压力的感受,它的分泌量在一天内的某几个小时内会特别高.
文化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世界观,都有看待世界的方式,--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间隔
掌握不同的文化观点能使我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别人和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这一点.
- 中东地区,个人的气味在人际关系关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 阿拉伯人在谈话时会习惯闻对方的气味. 【而美国人则被教导不能呼气到对方脸上】. 那么 当两个国家的 外交人员 一起 谈话时,会怎么样呢....
断句
...
- 阿拉伯人在谈话时会习惯闻对方的气味. 【而美国人则被教导不能呼气到对方脸上】. 那么 当两个国家的 外交人员 一起 谈话时,会怎么样呢....
- 谈话:
- 在西方视为令人渴望的事情,并在工作和社交上使用它,
沉默
则带有负面的价值, 被解读为 缺乏兴趣、拒绝沟通、敌意、焦虑、害羞或是彼此合不来的征兆. 对 沉默 感到浑身不对劲、窘困、尴尬. - 在亚洲文化中则不鼓励表达思想和感觉,沉默受到肯定. 正如道家所言 “言多必失”,又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日本人和中国人认为没什么可说时,保持沉默时较适当的方式. 对东方人来说,一个爱说话的人,常会被看作爱吹嘘或者不真诚的.
- 对说话和沉默持有不同的观点会导致沟通出现问题。 当 沟通的两个人不能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别和观点时,便会以各自认为舒适的方式相处。这时候他们必须面对并处理所谓的
民族优越感
.
- 在西方视为令人渴望的事情,并在工作和社交上使用它,
- 在美国,如果一位拉美裔女性低着头说话,可能让白人男性教师或穿制服的警官解读为拒绝或甚至不真诚.而在她的文化背景中,当一个女性被一个年纪比她大的男性问话时,低着头回答才是适当的行为,直接的目光接触被视为无礼的不当举动,深知是对异性暧昧的邀请。
- 思想开明的沟通者可以克服预先存在的刻板印象,学会把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作为个体来理解.
社会角色¶
当某种不被质疑的角色固定下来后,人们便倾向于用同一种观点看世界上的一切,从而失去了体会世界的其他方式.
- 性别角色: 被社会所接纳和期待的男女行为模式.
- 两性(sex)和性别(gender): 两者之间的差别.
- 两性: 指男人和女人生物性的特征,
- 性别: 指男性和女性 行为的 社会和心理向度 --》社会性别角度.
- 八种心理性别:
- 两性(sex)和性别(gender): 两者之间的差别.
阳刚 | 阳刚的男人 | 阳刚的女人 阴柔 | 阴柔的男人 | 阴柔的女人 阴柔兼具 | 阴柔兼具的男人 | 阴柔兼具的女人 未分化 | 性别未分化的男人 | 性别未分化的女人
阳刚的男人可能将他们的人际关系理解为竞争和赢得利益的机会;阴柔的女人则可能将其视为培养感情和表达情绪的机会;阴阳兼具的男人和女人在人际关系上的理解差异很小.
- 职业角色
- 一个植物学家,为公园里繁多的树种而着迷.
- 一个动物学家,边走边学着令他感兴趣的动物.
- 一个气象学家,一直留意天空和天气的变化.
- 一个心理学家,专注于聊天的人群.
- 一个扒手,利用别人专心于特定事物时下手行窃.
- 老师和学生的经验,也决定了各自的观点不同.老师极其重视所教授的科目,而学生的观点也不相同,把这个科目看作他们和学位之间的障碍,有的将其看作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 其他差异点。各自具备的知识, 对老师来说,教材可能极为简单[教多少遍嘛...],而对学生来说,教材则既陌生又令人困惑.快接近学期尾声,教师可能加紧脚步赶课,而学生则可能因一个学期的辛苦疲累而放慢脚步,那么,因为知觉的差异,师生之间的张力和压力不言而喻.
- 关系角色: 父母、女儿、男友、室友、朋友、同事等等
-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往往会更关注孩子成长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 陷入恋爱的角色也很容易改变认知,亲密关系会让你在情感上更偏向自己喜爱的对象.
知觉的倾向¶
归因: 描述我们将行为赋予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对别人的行为归因,但我们常常使用两套不同的标准.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 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并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的本意是善良的” -- 自利的的偏误(self-serving bias)
- 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像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 "当我告诉你残忍的真话时,我是你甜蜜的爱人;如果你这么对我这么做,你就是个不合格的情人."
先入为主¶
- 留恋于第一印象,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而给人贴标签,是知觉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 因为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评价后,倾向于紧紧抓住不放,甚至会调整矛盾信息以便符合原先的行为.
- 光环效应: 对于具有某个正面特质的人,说明我们是如何将所有的正面印象加诸在它身上.
- 尤其是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外貌的吸引,我们很容易将所有优点归属到“长的好看”的人身上.
- 面试官对外貌条件好但资质平庸的求职者的评价,往往高于外貌条件较差的人.
形成第一印象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最好的忠告便是:“保持开放的心胸,当事实证明你错怪对方时,要愿意改变当初的判断.”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 【别人的想法一定类似于自己的观点】
- 别人并非总是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和感觉的,因此假定彼此的想法类似可能导致问题.
- 如果找出别人真正的立场?
- 直接询问对方
- 和其他人核对
- 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推测.
我们被期待所影响¶
期待不一定带来更多积极的评价
- 如果我们把期望提的过高,那么在事情发生时我们反而会感到失望.
- 如果我们把期望适当降低,那么在事情发生时我们反而会感到惊喜.
无论影响时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期待都会导致 自我应验预言 发生,都会影响我们看待别人的方式.
最明显的最有力¶
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 因为 知觉 总是 选择 环境中 最明显的 刺激因素 ,包括 刺激的 强度,重复,不寻常,或者其他吸引我们注意的特征.
- 当两个小孩吵架时,我们可能最先责怪第一个人,而忘记 第二个人 也 可能取消对方或拒绝合作.
- 一位熟人的恶意的闲言碎语和非议已经对你开始造成困扰,你为此抱怨,却忘记长久以来是你一直在纵容他.
- 也可能因为工作状况的不愉快而归咎顶头上司,却忽略了超出他(她)控制范围的因素(经济的波动,高层人士的决定,顾客,其他同仁的要求等等)
知觉核验¶
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机困境.
-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 (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 "你出了什么问题?" (谁说我有问题?)
- "快点,告诉我实话!" (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义正言辞、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
知觉检核的要素¶
三个要素:
-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 (第二种诠释)
-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 (请求澄清)
-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 (第二种诠释)
- ”到底是因为什么?“ (请求澄清)
- ”你说你喜欢我从事的工作。“(行为)
- ”但是你说这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 它目的是互相了解.
更谦虚:”我只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知觉核验的考量¶
- 完整性:
- 有时候不需要,比如”你最近很久没来坐坐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单一的诠释加上澄清)
- ”你说我吝啬,我无法分辨你事开玩笑还是当真,“(行为加上诠释)”你在生我的气吗?“
- ”你确定你不介意载我一程吗?如果真的不麻烦的话,我需要有人载我,但我不希望你特别为我绕远路。“(不需要描述行为)
- 非预言的一致性:只有当你非语言的行为也反映出你语言所表达那种开放的态度,知觉检核才能成功.
- 你的非语言信息暗示了你对别人真正的态度
- 文化支配: 这种有话直说的方式,在低语境文化中最有效. (北美主流文化,西欧文化),高语境文化(拉丁美洲,亚洲普遍地区)中 ”以和为贵“ 的社会价值观 可能 优先于 把 ”事情讲明白“
- 保留颜面:除了澄清意义之外,知觉检核有时能以一种保留颜面的方式使我们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
- "你是打算稍后才洗碗,还是忘记了今天轮到你洗?"
- “我打扰到你了吗?还是你有其他的心事?”
沟通能力的一个要素是在 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选项, 而知觉检核在许多时候都是最有用的策略.
同理心与沟通¶
了解他们想法背后的原因
同理心¶
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价值的能力.
三个面向:
- 获得观点: 一种采用另一个人观点的尝试,这需要终止你的论断,将自己的意见放一边,同时试着去了解对方.
- 情感面向: 更贴近的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
- 真诚的关心: 关心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要真正的关心他们的福祉.
研究表明我们与生俱来的感知他人感情的能力,其程度会根据遗传因素表现而不同,但“后天的环境经验才是发展一个人理解他人能力的关键.”
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会影响孩子理解别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如果家长向孩子指出: 他们的不当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苦恼,要比起简单地把孩子的行为归为不恰当的,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领悟,意识到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不了后果.
- 说 “看看因为你把杰西卡的玩具拿走了,她有多难过,如果现在有人拿走了你的玩具,你不会伤心吗?” 比 “你这样恨卑鄙!” 要好。【让孩子 体验 和 管理令人沮丧的事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同理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关心别人.】
在 个人文化主义(看重独立性) 里成长的人 比 那些在 集体主义文化(看重依赖性) 中成长的人 常常更不擅长换位思考 【说明文化 塑造了 我们 感知、理解和同理他人的方式。】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不同:
- 同情心: 表示用自己的观点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悲悯之心;
- 同理心: 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的思考他的处境进而感同身受.
同理心并不意味着要同意对方.
认知复杂度¶
认知复杂度和沟通:
认知复杂度: 指人们看待问题时组织其架构的能力.
认知复杂度和同理心有联系:
- 如果你能用更多的方式去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你就更有可能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认知复杂度 帮助人们更全面、更复杂地描述情境.
增强认知复杂度:
- 枕头法: 四个边和一个中心. 从每一个观点看议题几乎总能得到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能增强认知复杂度.
- 立场一: 我对你错.
- 立场二: 你对我错. 【找到方法,以理解他人为什么用你原先无法苟同的方式行事.】
- 立场三: 双方都对,双方都错. 【承认了彼此的长处和弱点.帮助找到双方共同的立足点】
- 立场四: 这个议题不重要. 【你不会让这个议题盖过两人关系中其他重要的部分时,这个议题的重要性就会淡化.】
- 立场五: 四个立场都有理. 【发现了新的思维模式?】
这些思考方式也许未必能够改变你的想法,甚至不能解决手边的问题,但是他们可以增加你对别人立场的容忍度,并因此改善沟通的气氛.
同理心与黄金法则:
- 黄金法则: 我们要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他人. 【按照你所希望杯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 但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特殊问题:"对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规范,彼此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
- 白金法则: 按照别人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 【要求我们在决定如何有道德地做事之前,先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和他们想到的是什么.】
- 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做事的考虑了别人,却损害了自己的需求,甚至我们的道德准则....-,-
总结¶
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超过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我们靠着四步骤的过程为情境的信息赋予意义: 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
;将他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
;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期望、信息、自我概念等来形成我们的诠释
;借由分享叙事来跟别人协商信息。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选择
、组织
、诠释
和协商信息
。获取信息的方式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生理因素
,如五官的机能、年龄、健康等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文化背景
、社会角色
、知觉倾向
也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要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诠释是否正确,知觉检核
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
同理心
是经验别人观点的一种能力,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理心比较能接近别人的经验,也不需要赞同或可怜对方。枕头法
释是增强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它包含用五种观点看同一项议题.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23日